不只少吃多動!醫揭「1物」逆轉脂肪肝 還能穩定代謝
記者鄭玉如/台北報導
▲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,改善脂肪肝除了仰賴「少吃多動」,維持腸道健康同樣是保護肝臟的重要一環。(圖/PIXABAY)
現代人生活忙碌、壓力大,加上飲食不正常與缺乏規律運動,脂肪肝可能悄悄找上門。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,許多人為了改善脂肪肝問題,常選擇「少吃多動、拼命減重」,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。其實,腸道中的「真菌」也是改善肝臟發炎的關鍵幫手。體內菌群是代謝穩定、免疫平衡與情緒調節的基礎,而其分泌的小分子,甚至有助於「關閉肝臟發炎的開關」,進一步保護肝功能。
張家銘在臉書粉專表示,2025年刊登於期刊《Science》的研究顯示,在2000多種腸道真菌中,發現一種絲狀真菌「惡臭鐮刀菌(Fusarium foetens)」,它是對人體有益的真菌,不只能在缺氧的腸道環境中穩定生長,還能產生小分子物質「FF-C1」,直接影響肝臟的代謝功能。
張家銘解釋,FF-C1能抑制一種在肝臟內的關鍵酵素「酰胺合成酶6號(CerS6)」,進而降低對肝臟有害的神經酰胺(ceramide)產生,使脂肪肝不再惡化,甚至逐步改善。這項發現已透過動物實驗與基因剔除模型驗證,證實惡臭鐮刀菌所分泌的小分子,能有效抑制肝臟的發炎反應。
張家銘提到,若想提升腸道中惡臭鐮刀菌的數量,最重要的是「建立健康生活型態」。腸道菌不只包括廣為人知的「益生菌」,也包含許多真菌與共生菌。飲食習慣、藥物使用、壓力及睡眠品質,都會影響菌群組成與功能。生活中別濫用抗生素或抗黴藥物,避免破壞好菌與好真菌,少吃高糖、高油的食物,降低壞菌滋生機率,另外,多補充發酵食物、纖維、天然植化素,幫助好菌茁壯。
張家銘提醒,比起減肥或吃保健品,不如從吃對食物下手,這項研究顯示,健康不只是怎麼吃、怎麼動,而是體內的菌怎麼生活,而菌群的多樣性、穩定性,是代謝穩定、免疫平衡、情緒正常的基礎,其中腸道菌對肝臟的影響,正是其中最被低估的一環。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4%B8%8D%E5%8F%AA%E5%B0%91%E5%90%83%E5%A4%9A%E5%8B%95-%E9%86%AB%E6%8F%AD-
近期公可可轉債資訊:旺宏二發行日期:2025-03-24、綠茵二發行日期:2025-03-25、弘裕三發行日期:2025-03-31、台灣大四發行日期:2025-02-24、台灣大五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兆利三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及成四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高鋒二發行日期:2025-02-26、訊芯二KY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錼創科技一KY創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哲固一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欣巴巴三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冠星一KY發行日期:2025-03-03、岱宇四發行日期:2025-03-03、綠茵一發行日期:2025-03-13
離婚證人
結婚證人